by Xhong 代轉
作者:廖本全(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講師)
湯婆婆註:慈濟變更內湖基地保護區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一案新聞報導的少,未形成普遍社會議題。Xhong大轉來廖本全老師參加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第七次專案小組審查的觀察報告。為使議題更清楚完整呈現,推薦《台灣生態電子報》裡的記錄報導。除了171期「恭喜了,人定勝天集團」轉載Blah這裡之外,尚有170期的很「恐怖」的市政府,以及,165期給證嚴法師的一封信。
另外,還有兩篇自由時報2005年九月份的相關報導,連接如下:
1.郭怡君、陳璟民記者報導,慈濟內湖開發案 傳將解套
2.陳璟民報導:葉金川:無須迴避審議
整個變更過程,可說是北投纜車案的另一翻版… 基於環保立場,這個都市計畫變更案,需要持續關注,甚至某種施壓。
慈濟內湖基地保護區變更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案
2006年12月4日,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召開內湖慈濟案第七次通盤檢討會議,冗長的四小時會議(上午十點到下午二點半)過程的觀察,讓我更進一步明白了整個案子的脈絡,以及背後緊密連結共生的網絡關係。
這個結構應是以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為馬首,並將具有形象的慈濟拉入,塑造出一塊「將保護區營建為人造景觀」的願景招牌;再由財力、人力雄厚的慈濟買地,並廣招各方技術專家好手加入,組成一個強勢的「技術性」團隊;進一步籠絡地方里長,營造地方共識的假象。最後,強力遊說、施壓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所以,會議最後,當對本案持保留、審慎態度的委員一一離席,會議主席做出將本案送大會討論的結論時,隔著玻璃窗的旁聽席裡,包括地方反對民眾、環保團體、學生等,並未因不解、氣憤的情緒而有激動、激烈的反應。我們靜靜的見證議場內慈濟團隊、都委會委員、都發局人員的笑顏開展、和樂融融、彼此握手致意的畫面,畫面停格在慈濟林副總與專案小組召集人陳武正委員握手的那一刻,我很想大聲說:「恭喜了,人定勝天集團」。
一、始作俑者:台北市政府
慈濟團隊的酈寶成技師在做水土保持說明時,講到一個重點,即依據專業判斷,本案基地的回填土應該是市府開闢成功路時的廢棄土。這個說法令與會少數幾位委員譁然,也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這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正是市政府。廢棄土將湖區回填造成周圍農園淹水,市府無能解決自己製造的問題,並允許歷來許多莫名其妙的土地使用活動(網球場、公車停車場、幼稚園),最後請出慈濟來接這燙手山芋。所以,我陳情發言時,要求與本案息息相關的都發局應直接且明確的說明,慈濟覓地時,都發局的角色與協助過程,包括究竟找了幾塊地供慈濟選擇?這些區位如何選擇?但是,自稱在市府待最久(二十多年)、最清楚一切的許志堅局長始終相應不理。
值得一提且很諷刺的是,當酈技師說明完畢時,都發局長竟沾沾自喜的向委員補充強調,酈技師是台北市水土保持技師工會理事長,並在許多有關的專業給予市政府很多協助,顯然刻意彰揚彼此的關係與連結。
二、人定勝天的慈濟加入
依據慈濟林碧玉副總的說明,慈濟以新台幣13億元購買此保護區土地,並預計再花費新台幣16億1千萬元,將其中4.6公頃的保護區打造成為「國際志工發展中心」,目前預定開發的建蔽率35%、容積率150%。
其實,慈濟在85年8月送案申請時,是量體規模更大的醫院,報載:「慈濟內湖基地變更申請案原本規劃蓋兒童醫院,但九年前在陳水扁市長任內的都市發展局就先被駁回,並未進入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程序。」直到89年12月馬市長上任後,才由都市發展局擔任協調窗口,開始進行包括府內與委員會的技術性實質審查。
最可怕的是,一個攸關台北市保護區的案子,市府完全未做「保護區政策」的討論,即進行技術性的評估與審查,讓這個案子一開始就成為市府的「既定政策」,勢不可擋。一位專案小組外聘的地質、地理專長委員曾如此批判:「我覺得都發局或是慈濟提出的方案都是技術報告,我想強調的重點是『保護區政策』的重要性。……如果這是台北市政府的政策,…如果馬市可以宣示台北市政府不要保護區,也可以保證內湖的土地以後都不淹水,那就讓這些地區都來蓋房子吧。」
三、專業技術團隊的組成與背書
除了上述提及的酈技師說明水土保持外,慈濟亦找來美國建築學院院士吳和甫教授,為在場人員包括委員、陳情人上了一課永續建築的「觀念」。吳院士的觀念深得環保團體的讚揚,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戴吾明老師並於陳情發言時,進一步詢問吳院士,這些「永續觀念」究竟與慈濟的建築有何關係?如何連結、實踐?此外,更有建築專業背景的委員直接提出質疑,認為吳院士所提案例(包含南加州、舊金山)的地理環境、降雨量乃至建築量體,與本案完全不同,根本無從比擬。可惜,會議過程吳院士並未再發言說明。
另,慈濟也找來前台大水工試驗所主任郭振泰教授說明基地水理、水工的模擬。有意思的是,郭教授並跳脫技術層面的考量,直言本案並非處理該基地的最佳方案,並明言若市府願意,他當然贊成且支持恢復原狀,這才是最佳解決途徑。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周東漢主任的陳情發言,可以為技術性討論與背書做很好的總結,他開了這個技術團隊一個最嚴肅的玩笑:「如果我們把這個技術團隊拉到大武山開會,那南橫是不是就可以開通?…雪山隧道都可以開通了,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請大家想想,我們到底要留下些什麼?」
偉哉,人定勝天。
四、里長的背書
在內湖大湖里郭坤祥里長的率領下,有三位里長出席並宣稱代表里民支持本案。郭里長一再強調自己是過去反對慈濟在這裡建設最有力的人,但是幾年間感受到慈濟莫大的誠意,以及在水保、地質、社會福利等多項專業的技術規劃,種種復種種。但,隨後即遭到十年前一起召開記者會反對本案的環保團體揶揄,「十年過去了,慈濟的態度沒變、基地的保護區沒變、環境的敏感因素沒變、環保團體沒變,為何郭里長改變了?」的確,郭里長應該先深思,自己當時堅持的究竟是什麼?那些理想、價值為何消失了?
另外,基地旁居民陳情發言時亦明確告知里長「我們就是堅持反對的人,請不要說當地沒有反對的聲音」,並且質疑里長是否為了連任而屈從(據稱慈濟在當地有廣大信眾群)。
五、委員會遭遇的門檻與面對的壓力
在會議的開始,都發局許志堅局長的發言,就先為專案小組的審查設下門檻,即本案在「不做通盤檢討、不恢復原狀」的前提下,請專案小組為基地問題解套,更邪惡的是,希望能在馬市府總辭前可以完成本案。簡言之,市府透過疑似「既定政策」的宣告,縮限委員會的職權,並將問題丟給委員會,讓委員會權力減少,責任卻加重。我在陳情發言時提醒委員基本權責,當然可以要求討論保護區政策、通盤檢討乃至恢復原狀,竟遭會議主席莫名其妙的制止。
其次,有委員在會議一開始即明言「承受非常大的壓力」,且歷來專案小組會議,有些委員根本不願出席,或者出席發言完隨即離開,甚至有乾脆不出席以表示抗議者。合理推斷,這些壓力可能來自慈濟的社會形象、慈濟的遊說關懷或者府內的關切,乃至於召集人的強力主導。所以,會議決議大都由主席唱獨腳戲,任憑主席做出自己獨樹一格、與眾不同的結論。
當天會議結束前,主席技術性的休會三十分鐘,請旁聽民眾先行用餐。我不放心,匆忙回到議場,發現對本案提出多項問題的委員多已離場,且認為本案依法應進入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的環保局人員亦已不在。唯一留下質疑本案的委員,先說明在用餐時主席希望他們讓本案送入大會,之後發表三項前提聲明後妥協離席。此時場內已不剩幾位委員,召集人玩了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戲,讓自己先回到專業委員的角色,表明支持本案,接著立刻又回到召集人身份做結論。
最最荒唐的是,主席只說將本案送大會,並希望可以提到12月7日的大會(距專案小組會議僅3天)討論,對結論「內容」則隻字未提。
附帶插曲,陳情人余鐘柳律師進入會場,依議事規則質疑現場委員未達法定人數以及結論的合法性,主席的回應是「專案小組不適用會議規則,不需考慮出席人數」。
偉哉,召集人!
此時,議場內遍染了「成功」的歡愉氣氛,所有的人起身彼此歡笑、致賀、握手。我們隔著玻璃窗靜靜的看這一切,窗邊緊貼著「請勿攝影」的告示,制止我取出相機的衝動。很可惜,無法讓社會大眾與我們共同見證,這開發單位與都發局以及委員如此親密的經典一幕。
當慈濟林碧玉副總與召集人陳武正委員含笑相視、握手致賀時,我想到林副總的話:「保護區不是不可開發,而且有先例」。這就好像告訴我們,保護區已經被劃好幾刀了,多一刀何妨。那麼,大家一起來多劃幾刀吧。
我們在乎的是,誰來止住這一刀?慈濟案即將送大會審查,我們期待有良心、良知的委員能鼓起勇氣為保護區止血,更期盼全民共同檢驗一切。 讓我回想畫面,再說一次:「偉哉,人定勝天集團。恭喜了,人定勝天集團。」
大湖里里長郭坤祥家上游的沉砂池幾乎都沒派人清
作為里長應該為里民表率,取信鄉里,自己“老家”米粉坑溪上游的沉砂池幾乎都不清,公共設施幾乎都已毀壞,沉砂池設計不良,也不派人維護,造成大湖公園泥沙淤積,米粉坑溪上游土石崩落,危及大湖里里民的安全。里長郭坤祥大人,你的“功勞”也是不小的。且里長郭坤祥“老家”位於保護區內,本應先做防洪沉砂池,以保障所有有大湖里里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里長大人你自己敢不敢發動里民公投,建議自家土地先行興建防洪池,以作為您對慈濟開發案態度前後不一的最佳反駁?希望里長大人如果真的愛護大湖,愛護自己的“老家”,那麼也請郭里長大人不要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一切憑“良心”做好自己里長的職責,這樣大湖里民才會繼續支持您,土地公阿伯才會繼續保佑你!(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啦!)
http://bachof9280.pixnet.net/blog/post/1164791
Posted by: TING888 | September 09, 2011 at 12:51 AM
請教,本案採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為適應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時」,視實際情況迅行變更,而採個案方式變更都市計畫保護區。
然經查:
一、慈濟為宗教團體,以濟世救人為目的,絕非戰爭殺人之國防需要,應不適國防發展功能。
二、社會福利設施標榜非營利事業,亦不具經濟效益,應不適經濟發展功能。
綜上,本案變更保護區做為社會福利設施專區使用,既非國防發展需要又無經濟發展效益,故應無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之適用,然台北市政府竟依據「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個案辦理變更都市計保護區,似乎明顯有重大違失。
Posted by: sun | December 04, 2010 at 03:46 PM
慈濟內湖園區作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不應辦理保護區變更
事實:
一、順向坡
本案北基地東北側及南基地西北側所臨接山勢均為順向坡。
二、行水區
早期本地區(溜地目)與大湖為一大湖泊,成功路開闢後就形成與大湖分開之池塘,後因有人違規填土而造成現今之平地。
三、環境敏感地區
基地為行水區之溝谷環境敏感地區的山坡地保護區。
四、社會福利設施使用無須變更保護區
依據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7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保護區依法得附條件允作為社會福利設施使用,無須辦理都市計畫保護區變更。
理由:
一、專案小組會勘(水土保持部分)結論
專案小組會勘(水土保持部分)結論四:「本案北基地東北側及南基地西北側所臨接山勢均為順向坡」。(詳940825專案小組會勘(水土保持部分)紀錄)
二、郭委員瓊瑩
大湖公園北側乙案實因基地位處環境敏感地區,為區域性集水區之主要排水流路,故本案無論是否為早已經整地變更地貌,就整體區位而言,均仍屬不適宜開發區(詳960614第一次討論會議紀錄)。
三、陳教授宏宇
1、本案從政府體制及政策面來看,發展局在民國90年10月11日「台北市納莉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坡地防災組的報告中提出:「…進行台北市山坡地住宅通盤檢討案(含保護區變更為住宅區)」、「…對於有坡地安全之虞及不適宜開發之分區進行檢討變更」,其間並列有時程的規劃。後續總結報告經送市長核定結論為「…保護區及山坡地的過度開發與利用,確實是坡地災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平地淹水的主要原因…」,故而強烈建議「…暫緩開發利用保護區(山坡地)…」。(詳951011第六次討論會議紀錄)
2、本案不僅為保護區,更是座落於溝谷中的地質敏感區,比對雞南山危險聚落之山勢,實在有諸多相似之處。發展局也曾邀請學者、專家就本案之地質安全、水土保持、逕流沖刷、邊坡穩定、排水措施等各項議題提出建議,很遺憾的,包括本人在內的幾位受邀者,均很無奈的拒絕參加這種硬要以“人定勝天”技術克服一切的方式,來背負這個個案開發的背書者。也因此,學者、專家的專業背景實在不應該被主辦單位任意拿來作為都市計畫變更的一顆棋子。(詳951011第六次討論會議紀錄)
四、郭委員肇立
台北市既然已有足夠的建築用地為何還允許保護區不斷的開發,土地復甦甚且比土地開發還重要一些。(詳960614第一次討論會議紀錄)
五、台北市政府發展局
因於保護區尋覓可建築用地非本府(台北市政府)政策,故發展局不擬進行保護區通盤檢討(詳960614第一次討論會議紀錄)。
六、張委員樞
本案所規劃社會福利設施依現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在原分區保護區內即可設置而無庸辦理變更,建議規劃單位在量體配置上酌減後即可滿足原法規之需求,此亦或為本案解套之方法(詳951204第七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紀錄)。
林委員聖忠(鍾弘遠代)
不宜變更坡地他用。(詳951011第六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紀錄)
陳情意見:
依據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7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保護區依法得附條件允作為社會福利設施使用,無須辦理都市計畫保護區變更。且基地位處環境敏感地區,為區域性集水區之主要排水流路,故本案無論是否為早已經整地變更地貌,就整體區位而言,均仍屬不適宜變更保護區。
Posted by: Sun | December 04, 2010 at 12:40 AM
土地賣給了慈濟總比賣給開發商好些。至少我們還有點希望說慈濟會把這保護地恢復。慈濟的錢是臺灣人捐的。有恢復保護地責任。至少我還抱有一點點希望。希望慈濟能拿出良心,妥善處理。
Posted by: fibi | December 31, 2007 at 12:56 PM
向證嚴上人請命書
閱讀全文: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183期
http://ecology.org.tw/e-paper.php
慈濟內湖基地變更案歷經十年來, 基地的環境敏感因素依舊,而慈濟的開發態度也仍然不變 。重要的是,有一群世居當地的住民,組織還我家園促進會,不斷向政府陳情、訴求,並對慈濟發出請命、懇求。但 居民之苦政府漠視,居民所願慈濟高層聽不見,甚至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審查中,里長意見凌駕、取代居民陳述。因此,我們原文刊登還我家園促進會「向證嚴上人請命書」,讓全國民眾共同見證、檢驗本案,並向這一群世居斯土、十年來為斯土奮鬥不懈的朋友致意,我們也將永遠與這群朋友站在一起、共同為命土戰鬥。…
-----------------------------
原來這叫「文化習氣」----兼答「慈濟內湖保護區變更案」慈濟朋友的質問
閱讀全文: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179期
http://ecology.org.tw/e-paper.php
2005年10月26日,一位時任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委員當面告訴我,請保育團體應該關切「慈濟內湖保護區變更案」,否則依他的評估,這個案子大概就要過關了。此後,我開始讀本案的都市計畫書、相關報導,並前往現地勘查、訪談,發現本案的關鍵核心在於「台北市保護區政策」以及「區位選擇」後,通知保育團體朋友、尋找管道與慈濟接觸對話,並於 2006 年 8 月 15 日開始列席參與本案都市計畫變
更的專案小組會議。
三次專案小組會議後,我大致對全案的脈絡與關連豁然開朗。這個案子根本是台北市政府意圖藉慈濟的社會聲名,為市府不願面對、無能解決的問題解套(就地合法)。這個燙手山芋就是二個被回填的湖泊(溜地),且歷來充斥不當、不受歡迎的土地使用活動,並製造周邊淹水災害的保護區土地。
Posted by: 廖本全(xhong代貼) | January 27, 2007 at 02:23 PM
黑衣人護衛 此話說的甚重 我想任何一個組織的領袖
都會被該組織以最大能力保護 是毋庸的事實亦是必要不爭的決定
於公於私 這樣的保護是必須的 無需用到如此不甚客觀的觀點來批判吧
達賴喇嘛 證嚴法師 聖嚴法師 星雲法師 等等等 身為一個組織的精神'實質領袖
為了組織不會因為失去其領導性指標人物而所做的相關安全規劃 實無可議之處 !!
Posted by: Eric | January 16, 2007 at 07:11 PM
各位大大
http://e-info.org.tw/ 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至於http://www.ecology.org.tw 則是「台灣生態學會」的網站。二者不同,但對環境生態的關懷均著力甚深。慈濟案的相關報導這二個地方都有。這二個組織都提供定期電子報。歡迎關心大地生態的朋友們上網訂閱。
http://www.ecology.org.tw/ 台灣生態學會首頁進入下列電子期刊
第170期--『很「恐怖」的市政府-記慈濟內湖基地保護區變更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案都市計劃委員會第六次專案小組審查』。
第165期--『關於慈濟內湖基地案__給證嚴法師的一封信』。
Posted by: bluebug (xhong 代貼) | December 18, 2006 at 06:25 PM
「台北市的山坡地管制接近崩潰」,難怪,景美辛亥隧道上方的中埔山也傳出,有建商已經拿到建照準備蓋別墅。
我們住在這裡的居民每天都在中埔山上運動爬山,沒有想到一片濃密的樹林下,小小的基地,居然可以通過山坡地管制條例。原本一直不相信台北市政府會通過這樣的建照,現在看來是普遍性的問題。
估計,再下來仙跡岩山區可能也會有開發案傳出來。這要誰來解釋說明呢?
Posted by: 阿呆 | December 16, 2006 at 12:00 AM
謝謝關提醒魚告知。原來此案已經發展這麼久。去年的新聞,一不小心就過錯了。湯婆婆註做了修正,順便把連結拉到正文,也把皮大提供的「生態電子報」相關文章,一併貼出來,方便點閱。
順帶說一下,生態電子報,裡面原來有這麼多重要的議題,沒天天盯新聞,就熊熊給它錯過注意。鄭重推薦,生態電子報,給所有關心生態議題還不知道這份電子報的過往大大。
Posted by: 湯婆婆 | December 15, 2006 at 10:19 PM
>>湯婆婆註:慈濟變更內湖基地保護區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一案不見於新聞報導
這句話後半部是錯的。自由時報去年就有報導過,而且是用一整版。
慈濟內湖開發案 傳將解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sep/15/today-life5.htm
葉金川:無須迴避審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sep/15/today-life6.htm
Posted by: 關提供魚 | December 15, 2006 at 01:13 PM
我在Google看到相關的網頁,不知xhong大知道否?
包括內湖里民或類似慈濟人士均有進入嗆聲留言,與市府開會的參與者也提供另一些見證等等,
若覺得有用,可作為「慈濟」一文的參考。
關於慈濟內湖基地案 給證嚴法師的一封信
http://e-info.org.tw/node/16633
另環資中心的主頁內也還有別的議文,在Google打「廖本全」也可搜尋到不少相關的文字....
Posted by: Picton(caffen代貼) | December 14, 2006 at 07:43 PM
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背後跟慈濟的關係比較小,倒跟台北市山坡地保護區政策有關,過去幾十年來的保護區政策是在李登輝市長任內,北市人口達到極限時開始遇到挑戰,當時捷運的興建期程尚無定論,為了解決住屋困難計劃大幅解編山坡地保護區.但後來解編未完成,中產階級公民意識就已抬頭,比如天母士東路底光華巴士總站上方,新興的民進黨與新黨四位立委(現在很難見的組合:扁謝林趙)聯合阻止反對開發,可是到了馬英九時代,在缺乏第三勢力可與唯一的在野黨聯合反制下,台北市的山坡地管制接近崩潰,最大最有名的案子是保變住六之六案;至於以交通之名濫行開發的計劃,更是不勝枚舉.
Posted by: ESLITE12 | December 14, 2006 at 01:53 AM
謝謝caffen,這事令人心疼。
近年來關於慈濟的轉變時有所聞。證嚴法師如今變得黑衣人護衛,常人親近不得。這種神格化的趨勢是人們尋找救贖的迷幻作用吧。而一個本土生發的宗教團體,從慈濟電視台字正腔圓的「國語化」是否也意味著某種遞移?
慈濟的確有也大到足以世界宗教的企圖,但這也隨著神格化、偶像化、集團化因而喪失最重要的宗教自省力量,成為人間佛教、宏揚佛法的『偉大使命』。這種心態似乎與一般『市場佔有率』的心理何異?
不容忽視慈濟數十年來的善行史蹟,這是眾力成就的殊勝。有多少人不忍心指陳?有多少政治人物,有多少意識媒體的覬覦指染?
慈濟逐漸高樓廣廟化的下一步是這塊內湖保護區。那下一步呢?
Posted by: xhong | December 13, 2006 at 05:26 PM
各位大大
宗教牽涉官商比比皆是。佛教組織的慈濟這幾年來也不例外的網這種模式靠攏,逐漸變成一隻宗教巨獸。這是大剩佛教乃至人間佛教的必然吧?
原始佛教二千五百年來在人性慾望的薰沁下變得面目全非。本以切斷渴慾為根本的核心精神既然逐不可行,那等化於其他宗教的濟世善行精神之信奉就變成普世的稀有殊勝了。今慈濟結合政治力與營建商機,在美其名為社會福利的招牌手段將一塊環境保留地操縱改變他用,是「殺生」而非「護生」。真是「慈濟人定勝天集團」。
Posted by: xhong | December 13, 2006 at 04:29 PM
謝謝轉載這篇報導,informative。全文看來似乎頗所指,涉及利益,政策規畫與官僚思維,恐難有大突破。
這讓我想到最近網路串連甚烈的綠黨,似應更有組織化的作為來監督此事。
Posted by: James | December 13, 2006 at 11:24 AM
的確要持續關注。如果有什麼更具體的不當事證,一定要揭發出來讓我們知道。
Posted by: 酥餅 | December 13, 2006 at 10:2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