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胖胖腳
March 25, 2008, 06:06 PM- 08:16 PM
湯婆婆註:胖胖腳在中產階級放棄了民進黨 一文的後續回應中,超越主文對選舉結果的兩點現象分析,進一步針對問題:「怎麼贏回都會中產階級」,具體寫了四點反省的可能性,以及不同反省方向的利弊。連續發文,因貼文設計不利閱讀,所以另外整理成篇,方便討論,也搬動一些網友的回應文,冒犯處請見諒。
這一篇我寫的很認真,希望能補充之前不清楚的地方,希望不要再給大家「胖胖腳的檢討居然是罵都會中產是思想奴隸不投綠」這種印象。
「中產階級放棄了民進黨」,最早是貼在媒抗那邊,然後才轉過來。我之所以先提11寇是因為先打預防針,因為我不希望這時候有人進來鬼扯這些然後模糊焦點。或許我的文筆不好,寫的時候心情太差,表達的不夠清楚。我的目的不是在控訴「都是你們這些死中產階級,被統媒天天洗腦,變成金錢奴隸」。而是正好相反,我是說民進黨落敗的地方在於對都會與中產階級失去吸引力。或者更精確的說,民進黨都會和鄉村的支持者認知開始出現落差,然後落差導致黨內的論述分裂。這個落差是必然的,因為城鄉資源的分配本來就是不平等,過去是用高漲的國族意識、台灣這個符碼,把兩邊的矛盾暫時統合起來。可是現在國族意識衰退了,矛盾就開始浮上台面了。這也是我認為「十一寇手術刀行動」發生的原因。有人認為這是被林佳龍操弄的,我不知道是否如此,但我一向很討厭「操弄」這個字,我認為就算有人點了導火線,也要有那個土壤、那個環境才燒的起來。所謂的「深綠基本盤」和「砲口對內的十一寇」矛盾就是在這裡,是結構性的。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回原來都會的支持者,或者說,有沒有辦法把這個結構性的落差彌平,讓都市和鄉村的選民都可以快樂的投綠呢?
。我是先分析過去民進黨怎麼轉型的過程。九零年代初,民進黨因為社運,長期被抹黑成暴力的、激進的政黨,民進黨轉型的過程是透過一連串綜藝式的包裝,不管是許信良-陳文茜或是陳水扁-羅文嘉都是循著這個模式。政治人物徹底的解構自我權威,和大家一起玩變裝,對照當時老態龍鍾、家父長制度相當明顯的李登輝國民黨,還有淺碟式的台灣文化環境,這種「轉型」是相當有效的,至少它讓當時長期接受國民黨刻板印象灌輸的中產階級有一種新鮮感,「原來台獨暴力份子也有這樣的一面」。這個轉型加上98年市長落選的心理補償作用,讓陳水扁在2000年能超越以往所謂的三成鐵票。
但是現在這種模式對都會選民有用嗎?答案當然不用想也知道,沒用,因為台灣人已經看膩了政治人物作秀。再好看的秀連看十幾年也會膩,何況這種政治秀充分發揮台灣人偉大的copy精神,到最後大家都會了,彼此都差不多。KMT擁有文化霸權主場的基本優勢,要作秀還可以做的更精美、包裝的更漂亮,甚至讓人虛擬實境,幾乎感覺不出這是秀。更何況這種秀的本質是消費,消費完了就跟免洗一樣用後即丟,1994-2008多少台灣文化的深刻議題,就在這消費過程中蒸發了,這讓還在萌芽的本土文化環境大失血,造成現在本土的論述和符碼衰退,或者背上「騙選票」的標籤。
另一個類似的是十一寇問題,或許有人跟他們很熟,覺得他們被委屈了,但我個人仍要提出批判。他們的動機如何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是為了搶曝光度刷聲望,這種內在的東西沒辦法驗證,但是從功能上來看,他們放砲一樣被媒體消費,這點和綜藝式的政治秀一樣媚俗,只是方向剛好是反向。鎂光燈下即興式的批判,一樣不脫免洗的消費模式,所有的檢討風潮過了就船過水無痕。我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我的看法,李文忠、林濁水在北高市長選到一半的時候背棄了與選民締結契約,辭去立委職務,這種作法如果是為了抗議陳水扁的貪污醜聞,為了一個更高的善或價值,那麼或許可以得到理解。可是幾個月以後,「貪腐」的陳水扁仍然在位,這兩個人又跑出來打算選立委,要和選民重新締結一次契約,這是怎麼一回事?民選的政治公職任期是權利同時也是一種義務,是和選民的約定,不是你個人的私產。要反貪腐可以,可是手段即興化的結果,是不是也違反了其他政治的基本倫理?這樣和消費式的政治秀有什麼兩樣?
先做第一個簡單的總結:怎麼贏回都會中產階級?政治作秀長期來看是一種消耗
大家都說民進黨要改革,要反省,要找回過去給人民的感動。可是如果「找回」的是「媚俗」政治秀的這個部分,例如「雷雨奇兵」找一堆帥哥美女去選區跳街舞打Wii裝年輕,又或者天天上政論節目痛心疾首自虐式的自我檢討博取聲望和同情,然後還洋洋得意說這就是民進黨大鳴大放的傳統,那麼這種「找回」,我不敢說一定失敗,短期或許有一點刺激性的效果,讓人覺得民進黨終於從「深綠」的綁架中解脫出來了,可是長期來看注定被消耗殆盡的。
第二種方向,從恨意出發。
我和巴茲一樣,不認為這次選舉是選民這麼精細計算的結果。選民投票那一刻的動機可能很多,很難說那一個才是「主要動機」,所以事後結果論來分析怎麼樣都有道理,這也是我從結構分析著手的原因。我認為這次選舉的主軸是對陳水扁個人的不滿,從深藍到深綠都對他失望不滿,不,或許應該說「痛恨」更為恰當。痛恨的理由有千千萬萬種,彼此批判的出發點甚至可能矛盾,但是這種「痛恨」的氛圍居然很神奇的超越了以往選民在大選中族群取向的投票模式,統合了所有的矛盾,讓民進黨大輸220萬票。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所謂的中產階級選擇了安定繁榮、又要事實獨立又要與中共交往,這些都是事後有先見之明的分析。還有媒體出來宣稱台灣的族群問題因為大勝而獲得完全解決,呵呵
前面說到泛綠的危機是因為城鄉支持者的結構性矛盾,那麼泛藍本身有沒有這種矛盾呢?當然也有。好像大樓老兵管理員和樓上新興的都會外省二代住戶管理委員有這種矛盾,出走的中小企業台商老闆和失業燒碳勞工一族也有這種矛盾一樣,只是對扁的失望和痛恨跨越了這種落差,變成一種共通的語言。這種黏合劑會不會隨著扁下台甚至被清算、外省族群重新獲得政治權力,因而裂解讓泛藍的矛盾浮現出來,說實在我不知道也不是我現在想分析的(免得被人說我在唱衰馬上就好)。我想分析的是,那泛綠有沒有辦法複製這個模式,以敵為師,也如法炮製對馬英九的恨意,天天唱衰馬英九,用來彌平泛綠陣營內部的城鄉矛盾呢?這個方式說起來也算是民進黨的「創黨精神的感動」,當時的黨外左右統獨各路諸侯,就是用共同反國民黨這一點統合起來的。
我的看法是不行,原因很簡單,就是最前面講的,沒有文化的主導權優勢。同樣在公開場所打瞌睡,杜正勝就是有失教育部長身份,馬英九就是奔波勞累、充分利用時間;對陳水扁、杜正勝的人格謀殺可以生效,可是莊國榮想進行反向的人格謀殺,就會撞得滿頭包一樣。更何況這樣做還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對馬的批判會讓馬成為所有論述的重心,模糊民進黨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文化霸權對扁的人格謀殺一直都在進行,可是在2004幾乎是失效的(或者應該說只差一點成功),反而讓當時台灣人激起「保衛本土政權」的危機感,讓扁一舉過半。所以想複製泛藍的成功模式,可能反而成就馬。
雖然我認為不行,但是事實上日後民進黨或者泛綠陣營,反省的結果最有可能採取這個模式。原因很簡單,這種批判唱衰的方式最簡單、最廉價。台灣的政治發展是一個mimic過程,批判可以掩飾自己的真正立場,忘記和同志的矛盾。所以我覺得日後民進黨回到這個立場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種反省就是,民進黨有沒有辦法脫離「深綠」的綁架,回到「中間選民」的板塊?
有一陣子隨著凱達格藍叭叭夜市的開幕,所有理性清新優質的「中間選民」面具掉滿地,幾乎被大家遺忘,現在隨著民進黨大敗,這個文化糨糊又回來了。這個反省其實也可以參考國民黨的經驗,就是告訴「深綠」選民:「只守著你們這塊是沒希望的,我們現在要往『中間』移動,可能會有很多你們不喜歡的主張、不喜歡的聲音出現,可是你們一票都不能跑喔,要繼續當我們的基本盤。這樣我們位移的結果,才能打敗馬英九,重新贏回政權(結合前面第二種可能性)」,就好像國民黨「綁架」外省老兵一樣。
我很懷疑泛綠的基本盤是不是能夠如此的堅實,因為那種老兵的忠貞有歷史的因素。中國認同的國族主義發展的比台灣早,又經過抗日戰爭的增幅,所以有這種能量。台灣認同的國族主義還在萌芽階段,又發生在消費取向的時代,要「深綠」如此顧全大局、犧牲奉獻、無怨無悔,難度很高。轉化深綠?先不講歷史記憶歷史結構留下來的亦底勞結有沒有辦法這麼快說換就換,你先去轉個深藍成功給我看看吧。這種作法還有一個危險,就是日後大家都一起前進搶「中間選民」的票,嗯就是某些媒體津津樂道的「向中間靠攏」,最後結果就是所有政黨的面貌都模糊化,每家店賣的東西都一樣。這種情況下,擁有黨產、社會支配(鄉里長農漁會派系)、文化霸權主導權、優越社經地位族群主體的政黨,一定佔盡品牌優勢。
這種作法還有一點,就是道德感的問題,雖然在事實面的分析中突然亂入講起屬於價值面的道德感,感覺很突兀,但是我仍然要講。這種作法是剝削式的,好像泛藍的論述剝削泛藍中下階層支持者一樣,不管支持者是不是「自願」。「深綠」,嗯,我直說吧,就是福佬胖胖腳的勢大人這一代,他們經過了日本、國民黨兩次的剝削,即使在政黨輪替以後,也沒有得到回饋。就像前面說過的,扁政府的施政仍然是以討好財團、討好都會中產為主軸,經濟衰退受傷最重的是這一群,但是這次選舉還是可以看到農業縣無怨無悔的相挺。該說這些「深綠」笨還是說他們執迷不誤嗎?如果要告訴他們:「你們就蕃薯不怕落地爛,為了枝葉代代傳」,也讓自己的子弟再剝削一次吧。就算這是唯一贏回政權之路,明知我的說法是訴諸情感、違背客觀的事實分析,我還是要說,我不忍。
第四種反省,可能是最書生之見、看起來最道德正確、難度最高,卻是我最希望的民進黨反省方向,就是民進黨有沒有辦法轉化成「中間偏左」的政黨(被李德川家康先佔了,老先覺果然不同凡響)?
擁有社會底層的支持不是錯,擁有單一福佬族群的支持也不是錯,可是就好像我之前講的,台灣的族群問題是和階級、城鄉等社會問題交纏在一起,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階級矛盾和城鄉矛盾,用族群的方式來展現。反過來說,族群的問題,也可以用階級或者城鄉的方式來表述。例如文化霸權的問題,也不必上綱到228、外省人的文化殖民、媒體出版文化優勢、族群偏見等等,可以訴求城鄉的教育資源不平等,例如鄉下孩子學英語環境和資源和都市的小孩差很多,成長以後英文可能一句都講不出來,和從小雙語幼稚園長大的都會中產小孩根本不能比,競爭力差一大節。這樣的論述,同樣可以達到充實本土文化的目的,讓本土新的一代不必然受到中文文化主流和傳播管道的綁架(例如台客論,然後自己自卑的要死,當然算不算被美帝日帝綁架這個先不談),而且這個論述也容易被外省族群接受,特別是他們重新掌握政治權力,對自己更有自信的時候。不是一定要充分擁抱中產階級才能過半取得政權,擁有農工階層的支持者並不是負面的絆腳石,溫和的左派社會黨也有執政的時候,歐洲的政治發展史充分說明這一點。
這種反省最大的難度,不在於台灣有沒有「真實左派」的生存空間(相對於那種咖啡廳左派,咖啡廳左派當然空間很大啦,你看現在搶著走中間偏左的人有多少),而是在於台灣農村的「深綠」這一塊,還是處於前現代的反抗意識狀態,而不是現代社會自主性的工會、農民聚合,充分功能分化以後的那種狀態。你看 426深綠去機場堵連戰的時候,連關刀都拿出來了,只差沒請三太子。這和朱一貴、林爽文事件那時候的農村反抗意識,本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只用一個還很模糊的「台灣意識」去連結是不夠的。加上國民黨在農會漁會工會的優勢與全球化的影響,要走這條路,必須對基層做徹底性的改造。所以雖然我私心希望民進黨的反省能夠往這個方向走,但是這個方向的難度非常非常非常之大、收效非常非常非常之慢,失敗碰壁回頭的可能性非常非常非常之高,因為歐洲的左派老店都在全球化浪潮下要蹣跚摸索前進了。可是如果民進黨真的成功了,那真的是台灣左右雙翼都有了,真正的百年盛世基業。
會寫這四個反省,真的是因為被激到,天天聽跳針式「民進黨都沒有反省」,結果跳針的人反省出來也是一堆阿薩不魯,擺明刷分洗榮譽。來人啊,有沒有人要幫我把這四點反省傳真給DPP中央黨部,看這四點反省文藻優美對仗工整,絕對可以搪塞媒體幾天,讓我們不用聽那些跳針魔人洗榮譽值,搞的奧山都不奧山了...至於有人說都不批扁,結構式的反省是幫扁掩護脫罪。我要在這裡嚴正的聲明:批扁的正義洗分魔人已經很多了,洗到正義徽章都爆倉了,台灣此刻的社會良心比市場賣的豬心還多,不差我一個。
風起雲湧糾舉不適任(收費惡補)教師,空出6000教師缺額。流浪教師團結力量大。
現實狀況是少子化,教師缺額愈來愈少。要政府降低生師比,財政有困難。要政府提高教師編制,財政有困難。怎麼辦?流浪教師協會(http://teacher99.groups.com.tw),別再搞遊行了,大家到處應徵教師甄選考試都忙翻了,哪還有時間來遊行啊!眾志成城,請呼籲大家一起來糾舉不適任教師,可以空出約6000-20000個教師缺。
第一階段:舉報開家教收費補習的惡教師(第二階段:舉報精神疾病的教師,第二階段再來)。所有教師聘書都規定不得校外收費補習,但就有惡劣教師嘴念經、手摸乳;說一套、做一套;在校上課大言「誠實做人道理」,在家養鴨子收費補習。對不來補的,另眼相看、冷潮熱諷,行徑真是惡劣,令人痛恨,這種人渣當你我小孩的教師,還教你我小孩教忠教孝、做人的道理……,真是諷刺!這種人渣老師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你我心知肚明。而且開家教班收費補習,竟然完全不須納稅!白天晚間兩份薪水,通通不必納稅,腦滿腸肥。
辦法:
1. 請大家每天傍晚五六點住家附近看看,凡有高國中小學生背書包聚集處……。
2. 請上網(或畢業紀念冊)觀看各校教師通訊錄,只要是「熱門升學科目」如數學、英文、物理、化學等,保證一定找得到在家開補習班收費惡補的惡教師。就像連現在暑假,都還在開家教補習,真是惡劣教師!
3. 非熱門升學科目的流浪教師更要積極舉發,因為猜猜看:學校裡體育音樂生活科技等這類非升學科目,是配給哪類老師補足時數?!
請明確紀錄每週固定的家教惡補「日期、時間、地點(住址)」,以書信、Email、電話等通知權責單位(國中小:縣市教育處學務管理課、高中:教育部中教司)人員糾舉(別期待該校校長),請權責人員去驗證。並註明:若不舉報與處理,將再逐級向上檢舉,並控告瀆職。另外,順便也寄一份到各區國稅局的「漏稅查報信箱」,這些惡劣教師白天晚間兩份薪水通通不必納稅,我們這些老百姓真是火大極了!吳伯雄當內政部長時說:「色情在哪裡,只有警察不知道」,同樣的,「家教收費補習的惡爛教師在哪裡,只有校長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油水均霑,每月都能收保護費嘛!冀望教評會?開玩笑,大家都是好同事呢,你掩護我,我掩護你……。
當地方單位處理沒下文,請向上一層逐級檢舉:從教育處長、縣市長、教部中辦、國教司、中教司、教育部長(部長,你不用做什麼大事業,你只要把這些惡爛教師趕出學校,教育就會從根逐漸全面好起來,保證可以成為你偉大且與前朝政府完全不同的政績)信箱、監察院。並註明:若不舉報與處理,將控告瀆職。我的經驗是:明確紀錄日期、時間、地點(住址),以Email教育部長信箱最快。我先提供這幾個,近期即舉報屏東縣政府教育處學管科與部長信箱,要求依該日期與時段去查證、開公文給學校查辦(下方的X=0….9):
1. 屏東市民學路6X號 一二四五:18:00-20:00
2. 屏東市長春街11X號4樓 三:19:00-20:30
3. 屏東市林森路東段X號 一二四五:18:30-20:30
4. 屏東市林森路東段71巷X號 一二三四五六:18:30-20:30
5. 屏東市信義路54-X號 一二四五:18:30-20:30
6. 屏東市林森路1巷10X號 一二三四五:18:00-20:00,六日:09:00-11:00(連周六日也有,這個黑心錢賺得多油水啊!)
7. 屏東縣長治鄉香潭路10X號一二三四五:18:00-20:00 六日:08:30-10:30 14:00-16:00(連周六日也有,這個黑心錢賺得多油水啊!)
附註:查報官員說:「沒有詳細住址,怎麼查啊?」這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白癡晉惠帝。只要上下課時段往那0到9號一站,看看哪戶門前一堆上下課學生與腳踏車聚集就知道了……。只能說:這些領我們人民薪水的官員,真是白癡級的晉惠帝。
Posted by: kj | September 11, 2008 at 03:17 PM
我想提醒胖胖腳大一件事情,所謂的勝敗在這次選舉中是以百分之五十為門檻,當你把台灣切成很多小塊,沒錯2008民進黨獲勝的"塊數"變小了,但假如我們比較的是比率,而不是依百分之五十與否漆上藍色與綠色,其實會發現民進黨的問題在於失去了中下階層選民(我不想去分他們是城是鄉,因為他們中最多的是兩代內的城鄉移民).
這點提醒我們民進黨的危機是,當你不像2004年那樣大規模操作資源下放時(2005年後民進黨失去了下放的中介再加上林向愷對謝長廷政策的影響力),由於多數人對民進黨缺乏意識形態的親近,自然難以勝選.
我自己的想法是民進黨的問題不是出在路線上,黨外運動長期以來中產階級性格濃厚(而且與坊間評論相反的是,實際上謝系為主的非新系以台北市最強大,而反而是新系代表的往往是小鎮知識份子路線),把那些"深綠"打成"鄉下人"某方面總像是過於大膽的假設,民進黨最重要的階段任務應該是拿下台北縣長一職,一來是台北縣所擁有的資源與媒體重視,
二來是台北縣民中為數最眾的小上班族,正是民進黨曾經能吸引卻大量流失的一塊.
Posted by: eslite12 | April 29, 2008 at 06:15 PM
我想提醒胖胖腳大一件事情,所謂的勝敗在這次選舉中是以百分之五十為門檻,當你把台灣切成很多小塊,沒錯2008民進黨獲勝的"塊數"變小了,但假如我們比較的是比率,而不是依百分之五十與否漆上藍色與綠色,其實會發現民進黨的問題在於失去了中下階層選民(我不想去分他們是城是鄉,因為他們中最多的是兩代內的城鄉移民).
這點提醒我們民進黨的危機是,當你不像2004年那樣大規模操作資源下放時(2005年後民進黨失去了下放的中介再加上林向愷對謝長廷政策的影響力),由於多數人對民進黨缺乏意識形態的親近,自然難以勝選.
我自己的想法是民進黨的問題不是出在路線上,黨外運動長期以來中產階級性格濃厚(而且與坊間評論相反的是,實際上謝系為主的非新系以台北市最強大,而反而是新系代表的往往是小鎮知識份子路線),把那些"深綠"打成"鄉下人"某方面總像是過於大膽的假設,民進黨最重要的階段任務應該是拿下台北縣長一職,一來是台北縣所擁有的資源與媒體重視,
二來是台北縣民中為數最眾的小上班族,正是民進黨曾經能吸引卻大量流失的一塊.
Posted by: eslite12 | April 29, 2008 at 06:14 PM
胖大
小弟對於新潮流,十一寇的觀點,跟您有些出入。你自己坦承,沒有辦法去驗證他們的動機,只是從功能上來看,他們做秀,即興與媚俗式的反省,只會成為媒體消費的對象,對於民進黨的改革反省沒有實質貢獻。
我的問題是,要說被媒體消費,難道深綠獵巫式的反撲,就沒有被媒體拿來消費嗎?重點是,究竟哪一個對民進黨形象的殺傷力比較大?這樣做,真的沒有任何支持者被嚇跑?
十一寇與新潮流帶給民進黨的問題,究竟是民進黨內有人用投機與騎牆的方式,在消費自己的同志,只為了自己能夠洗分?還是民進黨的土壤出現什麼問題,怎麼會容許用這麼糟糕的方法,來對付這些洗分魔人?
是統媒的霸權,左右了我對於手術刀行動正當性的評價?或許吧!可是當我看到中國琴這三個字,對不起,我看到的是另一個霸權。
Posted by: JOSEPH | April 09, 2008 at 06:50 PM
我現在也在路上,不過可以先澄清一下:我自己沒有什麼深入的觀察,胖胖腳的分析很大程度對我是有說服力的。我只是看到Joe的分析基礎很不一樣,所以借來請益而已,並沒有指出什麼謬誤的意思。我比較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就這樣。
Posted by: tucci | March 31, 2008 at 10:29 AM
Tuccu大和其他眾親朋好友
這幾天不在家,現在人還在外面,打字上網不便,各位的意見等明後天到家後再回。
Posted by: 胖胖腳 | March 30, 2008 at 07:52 PM
Tucci提出的數據,指出了胖胖腳的「城鄉/族群/階級」三位一體論的謬誤。
胖胖腳採取的三位一體論述在二十世紀上半業的民族主義歷史中,很常見,遺憾地是,同時也是很常見的謬誤。
民族主義運動者為了動員群眾,常要製造出一種歷史主體,具有絕對的道德高度,作為民族主義運動的前鋒階級。
而這個歷史主體的角色,最好當然就是由三位一體被壓迫的某階級/族群/鄉村居民來擔任。既有民族主義最愛的語言族群身分,又有被壓迫的道德聖光。
這樣的論述,很容易受到同族群的知識份子和中產階級歡迎,因為這些知識份子和中產階級的動能就彷彿有了有機性,他們的族群身分開始散發光澤,所作所為都有了神聖、絕對的道德意義:為了解放自己的族群同胞而感動,而奮鬥。
但是這樣的論述,通常有非常簡單的兩個問題:
1.提出這些論述的民族主義運動者,多出自片面的猜想,再去找ad hoc證據來強化自己的猜想,經不起社會科學的實證檢驗。
族群之間、階級之間、城鄉之間,會有三重結構網路上的重疊沒錯,但也因為各種其他意義重大網路的重疊和聯繫、因為現代社會的高度變動特質,族群之間、階級之間和城鄉之間,總是有高度複雜的流動、交錯和連續關係。
「到底這三位一體的階級是哪些人?」如果我們去作實證研究,我們會發現,只要某個小實証指標做個小變動,人數就可以有高達十倍以上的變動。或者只要時間拉長個十年,尤其在產業高度變動和平移流動頻繁的現代社會,人數也可以有高達十倍以上的變動。
胖胖腳在網路上覆述這個三位一體論恐怕也有七八年了,以高度變動的台灣社會來說,即使在1985年這個論述的有效性都很可疑,何談2008年?(故推測這位胖胖腳先生應該在國外或待有十年,才能夠完全避開面對台灣現實社會變動的刺激)
台灣任何一個有統計能力的社會學學者都不會把這個論述認真看待。這個三位一體階級有多少人? 30萬?50萬?80萬?服務業在台灣產值暴增的近二十年間,這個人數有了多少變動?以桃園縣都會人口這十年暴增數倍為例,對這個三位一體階級又有多少影響?當短短二十年間,絕大多數的鄉村階級子女,在都會工作、置產、生小孩後,這個三位一體階級又剩下多少,又還有多少意義?
2.除了實證謬誤之外,三位一體論還具有道德上的可議性
這個論述和台灣目前實際社會的各種強弱勢、結構壓迫關係,有不小的差距。這令人很難不懷疑關心三位一體階級論的知識份子和中產階級,真正關心的是他們民族主義的agenda,遠勝過其他龐大的弱勢者和被壓迫者。
胖胖腳的論述方式其實就很清楚,這三位一體的神聖階級是作為他民族主義鬥爭的主要武器,拿來鬥國民黨、鬥統媒、鬥文化霸權、鬥一中、鬥不堅定的親綠非鄉農階級。一言以敝之,他們就是胖胖腳的台灣民族主義的前鋒階級。拿三位一體弱勢當作前鋒階級的好處,各國的民族主義者都知道得很清楚,任何敵人因此都可以被潛在妖魔化為三合一的壓迫者,民族主義者當然也特別自我感覺良好。
更重要的是,當一個族群/階級/城鄉身分作為一個民族的前鋒階級時,誰可以當民族代言人就很明顯了,哪些族群先天上具有發言弱勢也就很明顯了。無產階級專政如果是過渡到共產社會的必然之惡;哪個族群和階級在民族革命未完成階段,具有專政(代言人)身分的必然之惡呢?
什麼叫福佬沙文主義? 許多福佬人是不是常常無意識地以台灣民族authentic代言人的身分自居呢? 背後是不是以被壓迫的神聖歷史當作自己作為民族代言人的特別資產呢?福佬人在什麼意義上是台灣民族的「第一」族群?在和他們想像的「外省人整體」鬥爭過程中,許多福佬人是不是在巧取第一族群的身分呢?
Posted by: brokenheartrobot | March 30, 2008 at 04:40 PM
Blah兄我花了好久的時間看完全部,配服你的分析。
很多人都從2004為什麼掉了8%來分析,但我的看法不太一樣。
2004那一次的選舉可能是歷史上最偶然的一次。如果沒有因為扁被刺傷恐怕最後還是失敗。事實上DPP的執政權幾乎都是拜國民黨分裂之賜。從1994的北市1997的縣市長到2000的總統大選,幾乎都是這個模式。4成的選票遠在1994的陳定南省長選舉(39%)就有過這種基礎。只是搞了那麼久只有弄到42%確實是很窩囊。
兄說得沒錯,深層的教育文化,DPP根本無心經營。那種東西是不會在一兩年看到成效的,沒有人想投入(或投資這一塊)。
很多人都說藍營都往中間靠,綠營只要鞏固基本盤,所以大敗。
錯。在我看來他們基本盤也沒做,然後中間盤只想靠討好統媒來騙。
難道李濤夫妻節目都在開假的?邱毅這些人天天開記者會不是在鞏固基本盤不然是在在幹嘛?楊度這些人在趕羚羊為什麼就不會嚇跑中間選民?
民進黨對基本本盤又下過什麼功夫鞏固?然後為什麼要罵自己的支持者才叫做會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根本就一堆亂七八糟的想法。
總統日理萬機我還不敢指望他,但那個副手總可以天天去給我拜訪過去的政治受難家屬吧?結果一天到晚叫I am Ready.弄的馬英九勤一點去拜訪人就挖角成功了。搞什麼東西啊?
在我看來DPP內有不少人(我不敢講全部)根本就是把中央政府當縣市政府在經營。
八年內本土的媒體一家關過一家,四五百萬的選民居然沒辦法擴充更大的論述能量,節目一個收掉一個,然後兩手一攤說這教做尊重市場機制。
只等待選戰有奇招,天下有這麼好康的事嗎?
Posted by: 逸峰 | March 30, 2008 at 03:26 PM
的確是開始了,我很為我們的未卜先知而懊惱,卻寧願這種「未卜先知」沒有成真。但既然慢慢成真了,也就沒有忽視的理由,應該研究如何因應。
我偶爾會回過頭來看看「港澳化」那一篇,總希望它不會成為預言。
Posted by: picton | March 29, 2008 at 03:32 PM
開始囉。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20112008032900087,00.html
Posted by: Buzz | March 29, 2008 at 02:35 PM
看到「打狗旅行社」的Joe有個表, http://blog.pixnet.net/francais/post/15729593
他拿這次謝長廷的得票數跟2004的扁得票數相比,得到的結果是,衰退率最低的六個區域分別是(由低到高)高雄市、高雄縣、台北縣、台南市、台北市、台中市,衰退率約12%到15%之間。也就是說,衰退最少的五名當中,北高兩大都會就佔了四名,另外的台南市、台中市也是都會區。
衰退最高的區域是都市化最低的地方:台東、花蓮跟南投,在25%至26%。「雲嘉南高屏」等,只有高雄縣是衰退較低的,其他四個都屬於中度,雲林甚至達將近18%,算是離棄民進黨嚴重的地區了。
因為基本上是「中間選民」(這個詞姑且用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定義)會跑來跑去,所以觀察這個得票衰退率,看到的應該差不多就是這些「中間選民」的動向。
這樣看來,好像反而是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綠營被離棄的程度比較小(雖然也夠大了都超過10趴)?不知道胖胖腳對Joe得到的數字怎麼看?
Posted by: tucci | March 28, 2008 at 04:58 AM
潛水了一段時間,看這各位精采的論述,實在獲益良多
今天聽了謝長廷講的話「民進黨不應再壟斷本土」一辭,著實讓我困惑不解,浮上水面請教各位
難道「本土」是民進黨是可以壟斷的嗎?就如胖胖腳大大所言,文化論述的霸權至今還在別人手上,可以預見的未來應該會有一波新的中國化認同運動,情勢發展到現在這樣,民進黨又如何「壟斷本土」呢?
小弟書唸的不多,實在不懂謝長廷話中的涵義,不知各位朋友對今天這一番話有何看法?
Posted by: buffalo | March 27, 2008 at 10:22 PM
謝謝女奴,請不客氣,我瞭解了。也辛苦您了,您實在是誠意可感,令人敬佩。
教改的工程和規劃很複雜,也頗有轉變,從1990年代到今天,其間有延續的一面,也有不斷開創的一面。我的瞭解如果不錯,除了符應和引導台灣社會日益多元發展的趨勢,它和國家產業的發展的關係的確很大,特別是它和創意產業發展的關係尤其大。「廣設大學」是其下的一端,對象則不限於中產階級。就我個人的觀察,DPP執政期間,教育部門在沿續KMT創意路線的同時,又在KMT努力未盡、撒手不管,或完全不當回事的地方,做了幾項無可取代的重大貢獻:一、是深耕本土;二、是均衡向上;三、是結構調整;四、是預算控制;五、是品質管理。這些都不是水到渠成的,相反的,往往是逆勢而為辛苦闖出來的。
我自忖不是DPP的信徒,也一點談不上死忠,但截至目前為止,我都不覺得DPP八年執政期間有什麼特別糟糕,或比KMT差勁的地方。相反的,我看到的是許多正面的改變和這類改變帶來的新可能。因此,怎樣才能打通台灣中產階級的任督二脈,讓他們回心轉意,我實在也還想不出什麼其他更好的辦法。至於未來能不能保住過去DPP努力的成果,我實在不知道。但我相信,DPP執政八年的實務和技術經驗儘管有時很慘痛、很難堪,卻是很重要的內部知識,大家也許日後可以多作留意,充分善用這些難得的經驗資產。
Posted by: Buzz | March 27, 2008 at 04:40 PM
看了許多選後檢討文後,比較有見識的都主張「左轉」和「守護台灣主體性」是民進黨未來求存的必要發展方向。
問題是,民進黨是否能在敗選後切實檢討路線,並整合出能動性較高的團隊?
另外,個人覺得反省民進黨之外,比較重要的是綠營支持者的自我反省和新的行動方針。
這次謝的選舉,民進黨機器嚴重失靈,但激發出不少志願軍,如台灣青年逆轉本部之類的。怎樣讓這種自發的、前進的力量繼續集結,我想比檢討民進黨更加重要。
胖胖腳和打狗旅行社的Joe都意識到文化霸權的問題,未來這還是重要戰場。大家一起努力吧。
Posted by: judie35 | March 27, 2008 at 11:22 AM
昨晚寫得太凌亂很多東西還是沒說清楚,但我想我提教育政策這件事,最主要的還是要對應我先前說的,這次總統大選,國民黨和親藍媒體一再操作中產階級的經濟,文化與道德恐慌奏效,我認為『教育部』是讓這三個面向的恐慌和焦慮匯集起來,乃至醱酵和決堤的裂口。
以『流浪教師』為代表(但不僅止於流浪教師)的高學歷失業以及教育成本提高,引發的是中產階級的經濟恐慌。『本土化』『去中國化』在缺乏深入的論述之下,被炒作成民進黨『鎖國』『缺乏國際觀』的證據,直接撩撥了中產階級一向脆弱(卻膨脹)的文化優越感。偏偏蔣家大廟又歸教育部管轄,因此民進黨在轉型正義問題上炒短線的帳,也跟者算到教育部頭上,變成對民進黨『找死人吵架』『敗德』『無聊』的指控。可以說國民黨和媒體『經濟』,『文化』和『道德』這三大中產階級認同面向上,都已經完全掌握詮釋,而剛好來自這三個面向上的憤怒與焦慮,都在教育政策的部份找到了可以發揮的議題。我想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杜正勝和莊國榮才被抬出來承擔不分藍綠的中產階級對民進黨的一切憤怒與痛恨。
Posted by: 女奴 | March 27, 2008 at 11:12 AM
啊,是我筆誤,是『高學費』政策才對。而我所指的矛盾並不是教改政策的矛盾,而是對教改滿腹牢騷的中產階級的怨言和期望裡,有很多的矛盾。語焉不詳真抱歉啊。
我了解廣設大學是國民黨時期就開始的。實際上整個教改的確是吳京擔任教長時開始的,當時還找了李遠哲當什麼教改什麼諮詢會的主委。但我想說的是,沒錯,這筆帳的確不應該算到民進黨頭上,但是民進黨執政八年了,擦國民黨屁股要是擦得不好,選民是不會理你到底當初是誰說要搞教改,或者要廣設大學的。想想看,今年大學畢業立即面臨就業壓力的年輕人,教改正式開始時他們才小學三年級而已呀。
我之所以提起教育政策,特別是以高較作為討論起點,多少是因為高等教育畢竟是中產階級,也就是統治階級最主要的養成地。高學費政策直接牽涉的是『誰有能力進入大學然後成為中產階級』的問題。『流浪教師』所代表的是『高學歷者是否能夠如願成為中產階級』的問題。而18 分就能考上大學,問的是『誰配當中產階級』的問題。當然教改絕不只是高等教育政策(實際上我想教改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國民教育,嚴格說起來,廣設大學和教改應該是分開來談的),但是在人人都必須通過高等教育而成為中產階級時,高等教育政策的問題,是會直接影響到國人對於中小學教育的期望的。
我想『廣設大學』並不算教改的一部分,是因為廣設大學的目的其實從來就不是為了減輕什麼升學壓力,而是為國家產業轉型作準備。台灣過去近20年來的高等教育政策和英國幾乎完全一樣,也是在1990 年初期技職學院全面升格為大學,然後在數年前開始徵收學費,更在最近開放學校自行訂定收費標準。我從這樣的發展脈絡讀到的訊息是,國家經濟政策基本上是以培植服務業(白領粉領都好啦)為主要原則,傳統製造業這種東西,基本上可說國家就是打算讓他們滾到中國印度越南算了。這點英國和台灣都差不多。台灣過去升學機會太少引人詬病,的確是有『廣設大學以求紓解升學壓力』的聲音。至少我在1990 年
聽一個人本的座談會時,觀眾席上的曹愛蘭是這麼呼籲的。只是後來廣設大學是真的,但我想背後的理由和曹愛蘭當時想的應該大不相同。
但是廣設大學的確是直接造成高學費政策的主因,這時候就麻煩了。理論上大學那麼多,考18分也會有學校念,照說升學應該很容易,但因為學費太貴,所以反而變得非要考上國立大學不可,這就比以前更難了。結果學生家長對於考試成績變得更是錙銖必較,補習還是沒解決,『多元入學方案』和『一綱多本』全被誤解成在現今教育制度下,中學生要做到『十項全能』『每一本都要買要念』才能進入國立大學。這真的很扭曲,但是學生和家長的焦慮畢竟是很真實,因為考上大學從來都不只是受教育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拿到中產階級門票的問題。
我說中產階級對教改有許多抱怨,而他們的抱怨有許多期望上的自相矛盾,這部份當然是很主觀的觀察,其實也很零碎跳躍。我想,就上面提的『減輕升學壓力』來說,『減輕』自然要有比較的對象,那是要比誰的升學壓力輕呢?當然是跟父母比啊。其實隨著台灣經濟上的富裕,整個社會對於小孩子的態度和期望也不同了。以前人把小孩當作勞動者,是要幫忙家計的。然而工業社會裡,中產階級的小孩不再被當作勞動力使用時,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基本上是(極昂貴的)『情感的消費品』,因此讓小孩吃苦基本上是會被視為殘忍的。我想這種態度的改變,會讓中產階級家長對於『紓解升學壓力』這個命題會產生基本的共識。但麻煩在於,一面怕小孩吃苦, 一面又怕小孩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失去競爭力』(好可怕的魔咒啊),結果搞得精神錯亂,一面抱怨升學壓力,一面抱怨大學太好考大學生素質太差。
好晚了我該睡覺了,所以暫時簡單凌亂地聊一下。如果又有說不清楚或矛盾的地方,也請多多指教,我也希望有機會能想清楚點。謝謝。
Posted by: 女奴 | March 27, 2008 at 01:53 AM
斷落太長
批判唱衰的方式最簡單、最廉價....
這一點,
我認為就算希望把政權搶回來,也不要讓台灣沉淪,還是要讓台灣人繼續認同台灣,認同這塊土地的文化、歷史、語言。中間選民會跑掉還是中國文化餘毒太深。所以中國黨只要激起選民從小受的淺移默化的餘毒,就可以為所欲為。
中國黨用公關公司來包裝,從選前到選後的周美青坐公車(不排除是公關公司精密包裝),中產階級選民很多都沒有時間,資訊來源不是被包夾的網路入口網站,就是被收買的電視台。所以數位電視時代應該提早來臨。
而民進黨應該要多一個公關團隊部門,來負責黨內人員的形象口語教育課程(用台語演講也要注意用字的影響力,以及用字的形象水準,不要讓台語一直沉淪)。公關部門還要負責整個形象主軸的包裝。另外應該還要有更精密的選戰策略團隊。用這兩個部門來突破中國黨的奧部。
我不認為一定要激起人民仇視心態,而是要往正面樂觀的思考模式去進行,監督好馬的有沒有認真做事,以及做了什麼壞事。不一定要罵他,只要讓大家知道他做的這些是對台灣的影響就夠了。我想大家都已經受夠深藍的中國黨,為了選票,什麼事都做的出來的嘴臉,所以才選擇民進黨。我不認為仇視搗亂可行。如果要做,也要精細一點。
Posted by: Li | March 27, 2008 at 12:44 AM
在寫完和女奴討論的貼文後,我才發現,這似乎並不符合「反省」的要旨。相反的,不管是有意或無意,我好像都在為臨終的人寫誄詞。無論如何,我只想指出,這類問題並非始於民進黨執政後,也不會因民進黨執政告終而消失。大家如果關心類似議題,日後可以繼續監督國民黨政府。儘管我仍不清楚人民如何可能監督,也不知道這類問題還會不會成為下次總統大選的議題之一,但我個人希望可以早日解決。
Posted by: Buzz | March 26, 2008 at 11:31 PM
「廣設大學」(或專科、技職學校、技術學院、師範學校的升格)的倡議和施行,我們至少應該回溯到點子王無驚,喔不,是吳京的時代去,把帳算在杜正勝頭上是很奇怪的。就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瞭解如果不錯的話,杜正勝上台後的這幾年,基本上就花了不少力氣在收過去的這些爛攤子。這裡僅舉一、兩個比較相關的例子講講。杜正勝上台後這幾年,大學校園內大概比較容易感受到的,大概有師生員額、預算的總量管制和建立大學院校的退場機制等作法,在這套機制下,新設大學或增設系所的條件已較以往更為嚴格(怎麼嚴格法,說起來會落落長),就大學系所教學、研究和服務績效進行的評鑑工作也更為確實,評鑑的結果也將成為政府繼續投資系所設備與否、增減師生員額,或擴大、裁撤、整併系所的重要指標(目前單一系所必須提出並接受評鑑的資料可以動輒長達數百頁,有的私立學校為了應付評鑑,讓系所存活,還花錢找顧問公司寫報告、作模擬評鑑)。也就是說,大學和系所只開不關的時代要結束了。有機會也方便的話,大家最近到左近的大學看看各個大學系所目前面對評鑑工作風聲鶴唳的緊繃程度便可一目瞭然。但這類關乎結構調整和資源重組的事務,基本上是不會引發媒體興趣的(像頂尖計畫或卓越計畫之所以見報,部分原因大概是「及格邊緣」的大學透過媒體操作出來的,怎麼操作,則不必多講了,總之,很容易的)。不過,我相信評鑑結果出爐後,因為績效不彰,而被列入裁撤、整併名單的公私立大學、系所一定又會以更種不同的理由唉唉叫了,不知道屆時國民黨的教長又會怎麼處理?會不會又讓全民埋單,繼續廣設下去?
有關「流浪教師」問題,有兩個方面可以提提:一是舊有的師範院校體制問題;二是中小學的少子化現象。戰後在國民黨主政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小學的師資是受師範體系壟斷的,地方中小學師資的遴聘和地方派系的關係非常密切,師範體系出身者為了位子收送紅包、貨賂公行的情況也相當嚴重,無論如何,迫於教師市場必須開放的要求,1990年代國民黨政府開始在非師範體系的大學院校中設置教育學程,開放中小學師資的來源(時間點和細節要請搞台灣教育史的專家糾正,我說的只是片面印象,不作準)。這麼一來,師資的供應來源變多了,但同時台灣社會少子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小學學生的人數不斷下降,找不到工作的師範學校畢業生自然就越來越多了,而師範生在校受的訓練又以師資養成的科目為主,除了到中小學教書,也很難進入其他行業,流浪教師問題因此逐漸冒上台面了。我記得不錯的話,最晚在黃榮村幹教長的時代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和提出對策了,對策之一是鼓勵或要求師範學校和大學整併,讓資源整合;對策之二是調整師範學校(現在也有叫教育大學的)課程結構,讓進入師範體系的學生可以往正常化的方向發展,有更多元的課程可供學習。但組織整併和課程結構調整的進度因涉及不同單位間的人事和財務,非常複雜、迂緩。近年已經整併的台灣師大和僑大,以及近幾年不斷在推,也不斷受挫的台北教育大學和台灣大學的整併案,便是例子。但流浪教師的問題什麼時候能徹底解決呢?不知道。現在,我們得看國民黨教長有沒有更好的法子。
至於女奴提到的其他問題,我還看不大懂。比如,像「高學歷政策」,我自己是沒聽說過有這個政策,也還不清楚哪個教育部的政策和這個問題相關。其次,教改的問題在哪裡?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不知道可不可以請女奴多提點具體的例子?謝謝。
Posted by: Buzz | March 26, 2008 at 09:05 PM
March 26, 2008 at 07:04 PM
CHWu大
問的好,當然不是由政黨去主導,去弄一個和KMT一樣的組織,那樣等於工農被剝削兩次。DPP現在沒錢也沒資源,所以要默認到自己現在是丐幫的事實,快去找社運團體謙卑請教。回饋「深綠」的板塊不是只是發發老人年金,也不是只是辦辦嘉年華會、鮪魚季、花博這種活動,不然也不會上次2100打個中國水果牌就被打個滿頭包一路挨打。
至於怎麼「對基層做徹底的改造」,說真的,我不知道(所以這點大家盡量鞭我吧)。因為從台灣近百年的的左派史,日治時代文化協會就已經討論這個問題,要怎麼讓工農漁民覺醒,自己組織起來爭取權利,結果到現在快一百年了改變的並不多,左派還是一樣咖啡廳左派。選前我媽要我不要擔心,因為據說南部有那個王爺發爐,開示說謝一定會當選的啦(雖然我媽是信基督教的可是還是很愛聽這些),這就讓我想到朱一貴那個時代,支持者相信天兵天將會來助陣一樣,所以我那時候看426機場事件特別難過...啊扯遠了,我當然知道這是台灣產業結構的原因,中小企業的結構,老闆兼業務老闆娘兼會計校長兼撞鐘,很難讓台灣的勞動者產生真正自主的勞工意識或農民意識,但我還是希望,台灣的政治轉型,要學就學全套,不只要有直選,有都會中產階級,還要有強力的社會基層組織,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公平。你看那歐洲的工會每次出陣參上,都是旗海飄揚非常壯觀啊
也附帶補充一下,我發現我寫四個反省,不自覺會給人家一種印象,好像前面三個都是邪道,最後一個才是王道。其實不該這樣,這四個不是互斥的,例如綜藝式的政治秀,台灣人嘴巴說政治人物又在作秀了,可是還是非常愛看,就好像一邊批媒體八卦,可是八卦新聞收視率最高一樣。我個人猜測日後的反省應該也是不脫這四個,加上回應選民對於「清廉」的要求:台灣意識加唱歌跳舞、政論節目每天晚上練練馬英九「難道不用負責嗎?」、然後再欺負一下基本盤要他們繼續含淚捏LP投票。只是要記住的是,這些都是手段,手段有他的極限,要贏回都會中產,唱歌跳舞和練馬英九都可以,可是不要唱到被手段支配,忘了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就好。
Posted by: 胖胖腳 | March 26, 2008 at 08:39 PM
March 26, 2008 at 05:50 PM
Schultz大
你的解釋很有說服力,當然不能否認有人是真的基於「think a closer economic tie with China will benefit their economy but won't impact Taiwan's autonomy and de facto independence.」這樣動機投票。可是我個人認為其他的原因可能更有決定性,例如選前連爺爺一派成功的「讓」國民黨中常會決議不領票抵制公投,對泛藍選民宣稱公投是民進黨的「奧步」;還有其他恨扁的動機,就是不爽讓扁有贏的感覺等等。
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台灣發動過的六次公投案,都不是真正具有決定力的公投。因為那個公投問題更像政治表態而不是投票,不管公投的結果如何,都不會改變任何結果。上次大選,「兩岸和談」公投被否決,扁選後還是積極佈局和中國對話談判,特使宋楚瑜都派出去了,只是被連爺爺搶先一步;「軍購公投」被否決,我們還是照常跟米國買軍備。這就好像球賽如果是辦真半假的表演賽,一定不精彩;322如果宣布只是總統大選的預備投票,結果只當參考,投票率一定很低。今天如果有UN背書:「台灣的公投若沒被過,未來10年將不考慮台灣參與聯合國暨所屬機構的任何問題」,那就算國民黨呼籲不領票抵制,恐怕台灣人會被嚇得用爬的都要爬去投公投票。
台灣公投的歷史還很短,不過四年,也許從「要不要建蘇花高」、「要不要廢除死刑」這一類有決定力的公投開始比較好。這樣選民多玩幾次玩上癮,以後就算老K要他們不領票他們也不會聽啦。
(這也是回應前面小杜白雲的公投說)
March 26, 2008 at 06:33 PM
女奴大和Drowner大
或許「霸權」這樣的描述會讓人不爽或坐立不安,讓人想到「鴨霸」還是什麼「王霸之氣突然一震」,如果改成「強勢」、「優越」、「高度」,可能聽起來會順耳一點。不過左派的東西很難避免這種文化糨糊(所以我也是糨糊魔人啊~),好像「父權體制」、「父權暴力」、「父權思想」並不是就是在指爸爸一輩一樣。
這種霸權倒不只是什麼把你視為低下的還是沒文化的,最重要的還包含所有的詮釋的主導權。這樣說好了,族群和解是大家的共識,不撕裂族群也是大家的共識,沒有一個政黨是主張我們要撕裂族群的。可是問題來了,誰來決定什麼樣的情況是撕裂族群呢?什麼樣的情況不是?為什麼謝說我家七八代以前就在台灣打拼是撕裂族群,馬說我七八十代以前跟苗栗馬家莊有關係就不是?很顯然的,有詮釋權的一方會站在一個更優越的高度,裁判者的高度。
這樣的角度可以檢驗的東西還很多,日後大家會慢慢看到。像對扁和杜的批判適不適用於馬與未來的教長。一次的雙重標準是個案,多次的雙重標準是偏見,永遠的雙重標準,就是歧視了。對於偏見和歧視沒有任何反省,甚至還很習慣,質疑的人還要背上惡名(因為質疑的人沒有詮釋權啊),這個就叫做霸權。
Posted by: 胖胖腳 | March 26, 2008 at 08:37 PM
March 26, 2008 at 05:10 PM
Shultz,
I am sorry that I am in a rush, so this is a quick, hope it’s not impolite, response to you. To my point of view, both your explanation and your intention were/are appreciated and welcomed. I guess, like you did, either I or胖胖腳, especially 胖胖腳, just tried to explor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examine, so that somehow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asons why DPP failed or what were really going on in this election. So do please feel free to join the discussion, and we are all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further comments.
Best
Posted by: Buzz | March 26, 2008 at 08:29 PM
March 26, 2008 at 11:51 AM
可以問一下胖胖腳大人,
我不太懂「必須對基層做徹底性的改造」是指什麼?
要D黨重新佔領工會農會漁會?
還是建立一個與K黨把持團體不同的組織?
其實已經有現成的社運組織,雖然大都苦哈哈,
只是D黨過去長期討好都市中產,
要回頭搞社運,一堆已經吃香喝辣很久的黨職人員,會受得了?
還是還有更好的作法?
Posted by: CHWu | March 26, 2008 at 08:28 PM
March 26, 2008 at 11:34 AM
大家好。在這裡潛水很多年了,頭一回冒出來留言,寫點零碎且不成熟的感想。
我初看選舉結果時的第一個反應也和胖胖腳的觀察一樣,就是都會中產階級離棄了民進黨。我這在高雄市中心公教區長大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深刻。開票時我父親也講,即使這一區住的多半是公教人員和私部門的中產階級,過去民進黨在這一帶是選得很好的,甚至有過立委還是市議員國民黨槓龜的紀錄。但這次去投票時就看得出來,絕大多數人都沒領公投票。
看了Caffen 的問題,『陳水扁的歷史評價會是如何?』我當時想的,卻是『杜正勝呢?』再回頭去看杜初掌教育部時 Caffen 所寫的兩篇文章,感覺格外痛心。若從『成王敗寇』的邏輯來說,呂副直接將杜謝莊當作造成民進黨敗選的三隻小豬,但我最氣的是民進黨沒有能力也沒有誠意去深化『本土化』和『去中國化』的論述,反而因此平白損耗掉了杜正勝。
我的感覺是這次選舉打從一開始,打的就是中產階級的認同。有些選後對國民黨的溢美之辭拾了蔣友柏的牙慧,說國民黨的選舉策略是給人民『hope』,才贏了民進黨一再恐嚇選民,操作選民的 fear 。拜託喔,從四年前的『一高二低』『一邊一國』論開始,整個國民黨和媒體就排山倒海地持續在操作中產階級的恐懼了吧。從『 M型社會』『民進黨鎖國』,乃至紅衫軍時終告成熟的『這叫我要怎麼教小孩』(最後這句馬英九還在勝選致詞一開始就拿出來酸對手,真他,馬的苛薄得要死)不就剛好掐住了中產階級最脆弱敏感的三條神經:『經濟』,『文化』與『道德形象』的優越感?
我覺得有趣的是,人人狂罵民進黨把經濟搞爛,但是極少聽到財長或經長被點名批判。痛恨民進黨的選民對民進黨開罵時,直接被點名指標人物的除了陳水扁,另一個就是杜正勝,而這人和經濟半點關係也沒有。
姚人多在評論陳文茜為何受中產階級歡迎時提到,台灣中產階級在知識上其實極為貧血,對於知識本身無法也不願深入探究,而只能擁抱『理性』『國際觀』等等被一再鼓吹的知識(與『知識份子』)優雅形象。頂著哈佛博士光環的草包馬英九完全符合了這種期待,而陳唐山,杜正勝和莊國榮則因為違反這套規則而慘遭獵巫。諷刺的是,當年新黨靠著狂打『高學歷』的形象牌在台北成崛起時,費鴻泰可是他們的王牌之一。這次踢館不成踢到鐵板,對於都會國民黨支持者來說,他們並不在意費這樣的行為近乎搞白色恐怖,讓台灣民主倒退,或者他廉價地挑動消費族群矛盾,而是罵他『笨』『缺乏政治智慧』,說穿了,也就是罵他破壞了理性中產階級的形象。
但我想,這部份只是很淺的一個外在現象的描述,而不是說這就是民進黨的敗選原因。以杜正勝莊國榮為起點來聊這件事,我想,除了『知識份子形象』這個部份以外,許多所謂中產階級和所謂中間選民對於教改的怨言,恐怕力道極強。各種有關教育政策的怨言和其中的自相矛盾,真要說起來,恐怕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但我想,以『廣設大學』為起點,幾年下來引發的各種恐慌,包括高學歷政策,以及一面罵18分就考得上大學,一面罵升學壓力並未解決的矛盾等等,再加上流浪教師的問題,我猜,教育政策這個區塊,恐怕會是中產階級的各種來自經濟,道德,與文化等面向的焦慮和不滿匯集起來的主要場域。而杜與莊的『包裝不好』,只是一個簡便的符碼罷了。
Posted by: 女奴 | March 26, 2008 at 08:26 PM
March 26, 2008 at 10:19 AM
I think some of you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me. I did not foresee this election result. I was simply trying to come up with an explanation of why my fellow citizen chose this result, just as our initiator of this blog did. I have always hoped that Mr. Hsieh could reverse the trend and that the referendum for U.N. will pass. I was disappointed by both results. My personal p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is a de jure independence, although I know it is hard to come by. I also think history will judge President Chen favorably, and very differently from today, say 20 years from now. I believe that he pushed the Taiwan for U.N. referendum out of a conviction rather than political calculation. And I believe that passing the referendum won't be more provocative than initiation of the vote. It is probably the first and last time Taiwan's sovereignty is put on spotligh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If the result had been more than 8.5 million Taiwanese requested a legal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specially U.N., that voice will be heard loud and clear in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U.N. will probably still reject Taiwan's knock on the door, but anyone with a good conscience will live with the decision with a sense of guilt, because they know that they denied Taiwan people's wish out of fear for China's wrath, rather than any high minded principle. And the record will be considered one day, if it ever comes to the point that China uses force against Taiwan, and Taiwan declares independence soon after, there would be a strong case for international suppor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no democratic heritage. Human right standard is below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y. Government authority isn't based on periodic election and mandate from its people. Freedom of speech is limited and news is censored. It is my judgment that a political union with China is not in our children's interest. And that Taiwan's de facto independence could be reversed, if its people agree to China's lure, by culture or economic interest.
I hope this will make my intention clear. I love freedom and I believe it has a price to pay. I enjoyed reading your comments in this blog, and by reading you, I feel a sense of citizenship of a matured democracy, whatever name you prefer to call her, or whether you consider her a country of its own right.
Thank you.
Posted by: Shultz | March 26, 2008 at 08:24 PM
March 26, 2008 at 12:59 AM
謝謝胖胖腳的文章,對我這個過去政治冷感又一知半解的小孩來說很衝擊,即便我不完全認同您的觀點,也有很多不解和困惑,但在台灣一言堂的氛圍中,我們真的需要另議之聲。這裡看得到不同觀點的朋友有深度的討論及溝通,對我真的獲益良多,看似尋常實則根植於多年來台灣教育下的素養。大家都能開放心胸的拋出多元觀點並互相交流,即便是尖銳的不適的,但我一直相信這有助於活化我們的思考而不至於麻痺。
或許我有鄉愿的樂觀,但我真的認同謝長廷說的:這是我個人的失敗而非台灣人。泛綠的支持者並沒有像四年前的泛藍群眾不願接受結果而鬧事,政黨再度順利轉移,這些台灣人早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在對比中國的現狀是多麼的不容易,怎麼不能說是民進黨的成就,是台灣人的幸福。這些年來民進黨有對有錯,若這結果能帶來徹底的檢討,又何嘗不是重生的契機。這次雖沒能回去投票,但台北市的結果,我深以自己是大同區的孩子為榮。
March 26, 2008 at 01:37 AM
另外,覺得胖胖腳"外省族群在中產階級特別是文化霸權的論述上,仍然佔據優勢的地位,對整個都會中產階級起來牽引作用。"所言甚是!我認為文化論述的主導是一件,而或許慣用語言所帶來的認同感影響之深遠,我們都不自知。
我不知道現在的教育體制如何?但或許從這些年來台灣認同的鄉土教育沒有成功過。現在使用台語的人口比例有多少?多少土生的臺灣人和我一樣對於母語根本不熟悉。即便是政治人物早已聰明的要用台語來作表面工夫,但誠實自問當我看到"台語及台客"的字眼,的確還是有"教育程度不高"的感受。國家機器過去消滅台灣認同的餘毒至深,或許使用語言的習慣,正可以解釋為何城鄉之間,對於台灣情感差距的原因。
我到了中國旅行才發現自己對於台灣歷史文化所知的淺薄,過去從小所接受教育的結果,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親切感及熟悉更甚於台灣,人在國外面對向外國人介紹台灣的機會時,更是羞愧的發現自己不知該如何跳脫中華文化的巨大陰影。
但我還是困惑,台灣是多元族群的島嶼,不是只有福佬文化,我不贊成任何一種文化的霸權,但要如何才能取得其中的平衡,才不叫作族群的撕裂...
Posted by: drowner | March 26, 2008 at 08:22 PM
March 25, 2008 at 11:46 PM
謝謝各位連日來的發文。深深感謝。而如果有人覺得被我的食指指到,也因而有刺傷的感覺,在此,我深深致歉。
Shultz說出了重點,武力和經濟,尤其是武力。這兩個問題,其實我在島民基因那一段話裡有稍微提到。個人猜想,李先生不領公投票的原因在此,許多中間選民或中產階級不領的原因也在此;當然還有很多人不領,是因為不自覺或是K黨的訴求或是賭爛陳總統。總之,結果是沒過,而台灣也少了個「可能發生的」危機。至於我為什麼會投,純粹是為了IMF和WHO,因為金融風暴和流行病不會分顏色或省籍;同時,我也認為「武力犯台」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中國目前一個頭兩個大,有西藏問題,有股市跌落一年低點的問題,有物價指數cpi創十二年新高的問題,還要辦奧運;她可忙死了,可能沒空理我們。總之,也許是我想得太天真了。總之,還好有中間選民或中產階級擋了下來,因光靠K黨的支持者不一定擋得下來。
我心裡的中產階級是,優秀、有自信、努力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想要一步一步穩穩向前邁進的人,他們擁有改變社會的爆發力,只是,那種爆發力只會在某種時刻才爆發,就像電影決戰時刻裡梅爾.吉柏遜演的角色一樣,他們會在身家性命遭受重大威脅時才爆發。我沒有這些特質,此外,我個人覺得中產階級只是個名詞框框,也不想用它框住自己。
同樣的,藍綠、省籍等,對我來說也是種框框。從有投票權以來,我只把票投給D黨的原因,在於該黨的中心思想跟我的原則一樣,也就是,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全體公民來決定。如果將來有一天,K黨的黨章也出現類似的原則,我也可能把票投給該黨人士。
賭爛陳總統的人請拭目以待,五二零卸任之後,他的日子大概會更不好過,因還有一堆案子等著他。雖然同情他,雖然認為他只是箭靶,但我也只能為他祈禱。
馬先生在五二零時將成為馬總統,我想他就任後台灣社會應該會好一點,因為我認為他的阻力會比較小,媒體會比較配合,人民也會比較聽話。我祈禱他能善用這個優勢,帶領台灣遠離歐美正面臨的停滯性通膨,亦即物價高漲但經濟衰退,進而導致人民減少消費。這對他來說會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台灣經貿產品的最後目的地是歐美。
以上,在此跟各位道歉,如果這篇發文有什麼疏漏,也請各位原諒。同時,也在此謝謝各位,因看了兩天的發文,讓我心情輕鬆許多。
Posted by: 時鐘 | March 26, 2008 at 08:18 PM
by:March 25, 2008 at 03:24 PM
Shultz 的分析很細緻,但我個人很難想像這次大選中支持KMT的選民曾經作過類似的頭腦體操和精密計算,意思是,這樣的分析多少假定了選民的選擇是理性的,而且他們獲得的資訊是充分的、對稱的。當然,我也沒什麼好說嘴的,我自己的白目程度一樣令人髮指。無論如何,謝謝Shultz的認真分析,我個人很感受益,也歡迎常來玩、多留言。
Posted by: Buzz | March 26, 2008 at 08:16 PM
by: Shultz, March 25, 2008 at 02:15 PM
Sorry for writing in English - my Chinese typing is extremely slow, and I won't be able to complete anything if I have to write in Chinese.
My observation of the election is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aiwanese realized one fact: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get de jure independence. President Chen braved the criticism of U.S. and China to advance the cause of de jure independence. But the result is catastrophic: China passed anti-secession law and U.S. come out to say that neither Taiwan nor R.O.C. is a country. It is likely that even if Taiwan passed a referendum for formal independenc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cluding U.S. will refuse to recognize Taiwan as a sovereign country, and in the mean time persuade China not to use force against Taiwan. So Taiwan has this huge obstacle: although enjoys de facto independence, there is no recognition from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ow or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t very hard for Taiwan to maintain de facto independence. U.S. made it clear that the resolution of Taiwan's status has to be peaceful. Japan has a security interest to prevent military conflict in Taiwan Straight. Short of a military invasion, China does not have a way to exert control over Taiwan. But using force will certainly meet resistance from U.S. and Japan. Hence the de facto independence.
If de facto independence can be maintained easily - simply by saying no to talk on unification - then there is no reason why Taiwan shouldn't take advantage of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just a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I think this is probably the reason why people chose KMT over DDP in this election. They think a closer economic tie with China will benefit their economy but won't impact Taiwan's autonomy and de facto independence.
Posted by: Shultz | March 26, 2008 at 08:1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