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逛書街的機遇,我戲劇性地跑進總統府當起假期的參觀民眾,頭一次走進具有九十年歷史的台灣總督府。 沒有經過太繁雜的檢查,也不需出示證件,只要簡單地把背包掀開給軍警查看一下,便能進去了,比我預想的還要單純。這項阿扁開創的「德政」,跟台北市長的「陳規馬隨」一樣,也讓馬英九全套接收了下來,看起來整個參觀過程的設計變動不大(不過我無法作今昔的對照)。老建築和館前路台灣博物館的內部呈色有些相像,都是白牆與褐色漆料融混的設計,整體的印象也以這兩色為主調,其他則為燈光的明暗變化。開放的局部空間,有些是我們平常在媒體上所見的宴客廳和接待外賓廳的場景,略感熟悉。但它們顯然是日系建築與中式擺設混合的產物,感覺並不很協調,也很老舊,在陰暗的燈光下尤感如此。沿途必有的衛兵雖然少有騷擾,遇有偶發的小意外,反應也算開明,但仍然免不了拘束感。整個參觀過程大約有三分之二是在圖板的壁報說明牌前度過,於是感想也很平蕪。建築內的兩座大花園,無論俯瞰或置身於其中,均無鬆放感,大概因為權力的場域本來就非以舒適見長,它們歷來都比較符合斡旋比試的用途。像巴黎的凡爾賽宮,空洞、龐大而呆板,讓人生膩想逃。 在這樣的一座建築物中進出,感覺它的主人其實很可憐。也許他們樂在其中,也有無數的人欣羨,但對我而言,似乎與監所沒什麼兩樣。一座龐然大觀的監所,賦予崇高的意義,如此而已。我們平常待在有警衛伺候的豪華大樓中,都會覺得身心受束縛,怎麼會喜歡住在這種警備森嚴的巨樓裡?我在其中的每時每刻都會想著外頭的蚵仔麵線,怎麼辦? 夏鑄九曾提議總統府遷建,當時其實我是贊同的(只是無須扯到總督府的幽靈),但地點不必在郊外。搞建築的人大概早已看出這座總督府的陰森老舊,不符現代的意象。我在阿扁剛剛入主總統府時,從鏡頭上已經看出符碼的不襯。人站在這座建築裡,彷彿突然都變成了古物。那些前後左右被鏡頭掃到的景物,雖然處處是歷史,視覺上卻感覺相當古老,那與一個時時強調改革的現代化政府是格格不入的。即使是一座發言人面對記者的台座,也顯出了一種不精進的落後感。我當時覺得總統府應該改造,至少要像扁市府時期那樣有銳意的感覺,可惜往後沒有看到太多的變化。總統府音樂會更慘,播出的畫面如同回到蔣介石時代,那間禮堂儼然就是我們小學時期校長訓話的模式,即使燈光再賣力的打,改善也很有限。看看人家美國白宮所傳達出來的摩登、舒適、明亮和壯闊的意象,那才是偉大國家殿堂的格局。而我們怎麼老像是活在清朝?我們不缺好建築師的,至少若要打造一個現代化的場面,人才還是有的,怎麼這麼多年來一直縱容這樣的老舊建築主宰我們的最高權力?難怪身在其中的人老是予人以不祥感。 當然,在這個拮据的時期談這個是不符現實的,不過空中樓閣有時也會有新潮的激盪。台北市內還有哪塊土地容得下總統府?我覺得最好的地點無非就是中正廟(打掉重建可也)。當然小而精緻也是不錯的,小國家不必事事「佯大」。 附帶一提,府內壁報板有一處介紹三位前後任直選總統的政績,執政八年的李登輝佔了一個長條的牆面,一樣執政了八年的陳水扁只佔了一半的短牆面,而執政僅八、九個月的馬英九卻佔了與李登輝同長的牆面,感覺似乎在抑扁揚馬,太自我膨脹了。
時隔四年,再重看這些,還蠻會心的。記得我曾在另一欄對一個語帶報復的留言者說:「不用多久,你也要後悔的...」(懶得找出處了,大意如此),沒想到「報應」這麼快就來到。眼前的這些(包括馬九趴...),說起來還算不上「報應」,也許只有把他也送進牢裡,才是真報應。
Posted by: picton | September 17, 2013 at 05:47 PM
馬英九和他的幕僚們實在太厲害了,黃陵都能祭,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
Posted by: Buzz | April 04, 2009 at 01:36 AM
「李是台灣民主化的英雄,卻非聖人」
民主,需要很多英雄;但獨裁,只要一個聖人就夠了。
Posted by: irrenhaeusler | February 18, 2009 at 09:46 AM
我其實蠻好奇李+馬...扁目前的關係。有人說:「李是台灣民主化的英雄,卻非聖人」前一句我還在想,後一句我當作反諷。
Posted by: picton | February 16, 2009 at 09:34 PM
馬英九已經很「客氣」了,至少還會給李登輝這麼長的牆面...
補個X,別人投錯票要台灣人一起陪葬!
Posted by: RL | February 16, 2009 at 08:3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