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caffen(補充版)
為了陳雲林來訪,除了幾近戒嚴手段的保安措施,箝制新聞媒體的手段也跟著翻新。徵得同意後,從不公開的「野百合論壇」上轉貼幾段一位線上記者的直接消息,因為顧慮人身安全,所以姑隱作者之名。
根據今日(十一月二號)媒體採訪說明會中之統計資料,本次共有 1,047 人申請採訪,經審核有 574人(來自138間國內外媒體)取得採訪證件。但是.......
之後每一天的所有事件的場次,分別有所謂的「場次證」,它形同入場券,沒有它空有採訪證是無法入進入新聞事件區(比方明天圓山飯店大廳陳雲林要說話的地方...)。而誰有資格取得各事件的場次證?就是所謂的「採訪規劃名單內記者」,約只有 270位。此規劃名單又是如何產生呢?是政府數單位自己圈選的。至於如何知道有沒有被列入各場次之名單?
前一天晚上十點會簡訊或email通知。(好像在等待放榜?)所以今天晚上收到的是明天是否榮獲天恩賞賜可入場採訪,明天晚上又得等一次隔天的......好納悶,這種媒體控制到底是哪裡學來的?
篩選「採訪規劃名單」的標準,大家都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陸委會解釋說:「由新聞局專業協助」。被壓迫狀況下還怕漏新聞趕著要發稿,記者精神壓力之可能大暫時沒空串連抗議吧。不滿的情緒,不知道哪一天終會爆發。
........
其實這幾天,台灣政府做出篩選媒體的事情已經被本地及外國媒體罵翻了,抗議聲四起。結果陸委會昨天發一張道歉聲明,讀了之後更覺得完蛋(也貼在下方),完全沒有針對重點,還說只有少數媒體不滿。不禁令人打冷顫,似乎政府睜眼說瞎話的年代又回來了,其實不是少數,根本就是群情激憤了!而這張新聞稿,讓人覺得它其實要說的好像是:我就是要篩選控制你們怎樣?
記協有發新聞稿,該會網站有,但我也貼在下方給你參考。
這次採訪須知上我注意到滿刺眼的部分:「
記者不得妨礙會議或相關活動進行,如有違反主辦單位有權收回採訪證與場次證......」反正沒有明確限制,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不知道惹到誰就會無法採訪了!
....................
在圓山的會場真的很不舒服,氣氛肅殺很不祥和。後來決定採取放棄見證各場次討論的心態了,很多事件只開放最初十分鐘,好像是給記者「聞香」的?到各飯店晚宴或者竹科等等的行程也是只開放最前面的握手畫面。那些必須到現場衝鋒陷陣廝殺的電視台,真的很辛苦。簡單說,媒體從沒機會見證任何會面場合的談話內容,都是官方轉述出來的。這就是報導之前的資訊控制。
總之,此刻官方和一般媒體現在對於新聞採訪自由的認知,好像不同宗教的非交集範圍,完全沒了共同點。
近期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