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Buzz at June 17 2006
據云,有位搞內蒙考古的中國學者來台,參觀完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後表示:他看了館中展出的實物,一眼就可以判定,其中不少是魏晉遺物,但為什麼台灣的考古學者就是不願交代或承認十三行就是魏晉遺址的可能性?在場的朋友聞之瞠目結舌,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幫他消消火氣。「足球是中國人發明的」這類說法,不曉得是不是類似意識的產物?
華文圖書講「足球史」,多不忘提到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細看引述的較早資料,大概仍不外環繞著「蹋鞠」、「蹴鞠」這幾個類似的字詞打轉、敷衍生義;作為根據的文獻,也不脫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稱作「蹋鞠」)、劉向《別錄》、班固《漢書‧藝文志》、葛洪《西京雜記》(以上則又稱「蹴鞠」或「蹴踘」),和李尤〈鞠室銘〉幾種。但古書中「蹴鞠」、「蹋鞠」的意義未必全同,有關械具、場地、玩法的說明不是文獻有闕,就是不挺一致。一定要講今天大夥熟悉的「足球」(soccer)源頭,如皮大所引《大英百科全書》具在,也許從近代歐洲去找,恐怕還更快點。這裡,提點自己的筆記,就早期中國「蹋鞠」、「蹴鞠」的情形作點初步說明,炒炒場子、湊湊熱鬧。
拆 不拆「大中至正」的牌匾?朋友間有兩種意見,一是拆,威權時代遺留的東東本來就該拿掉,名正言順地將公共空間還之於民,而且此舉可以杜絕嘗試復辟者巧立名 目把這類空間搞成古蹟。
一是留著,讓後人能夠具體瞭解,台灣不但曾經經過威權統治,經過努力衝撞才促成民主體制的出現,而且也應該對民主體制的維繫和發展
隨時保持戒慎恐懼。無論如何,兩種意見大概都反映,陰魂不散的蔣家及其後人、附庸們應該走入歷史了。